消化、吸收和菌群失衡 | 功能医学学术沙龙/华中功能医学产学研创新联盟学术沙龙:过敏反应和相关检测
华中地区功能医学抗衰老产学研创新联盟简介:
“华中地区功能医学抗衰老产学研创新联盟”是在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功能医学分会指导下,由十堰市太和医院抗衰老医学中心牵头,联合功能医学医生网共同发起的,以湖北、河南、湖南境内22家三甲二甲级公立医院和10余家企业事业公司参与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联盟。
联盟旨在通过促进联盟单位间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建立创新医联体战略合作模式,提高联盟单位的功能医学抗衰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升功能医学规范化诊疗能力,促进功能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功能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推动抗衰老相关学科和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更好的为全民健康服务。
“功能医学圆桌派”是“华中地区功能医学抗衰老产学研创新联盟”内部组织的学术沙龙活动,聘请国内外知名的功能医学专家,和相关领域内的临床专家,关于各个主题进行讨论,功能医学和临床医学相互碰撞,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促进功能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推动抗衰老相关学科和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本期内容是华中地区功能医学抗衰老产学研创新联盟举办的首期功能医学学术沙龙,主题《过敏反应和相关检测》,本次学术沙龙首先由华测艾普医学检验所林为濬总经理就功能医学过敏反应及相关检测进行了介绍;随后临床医生就慢性食物敏感检测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林为濬:大家好,各位前辈、各位老师、各位同道,大家好,我是上海华测艾普医学检验所林为濬,非常荣幸和感谢郭主任能够邀请我来功能医学圆桌派给大家做简要的分享:过敏反应和相关检测。本次分享主要内容包含:(1)过敏性疾病现状;(2)过敏反应原理;(3)诱发因素与相关疾病;(4)过敏的检测与干预。
过敏性疾病现状
1、过敏的流行病学统计调查
过敏的发病率很高,文献报道约有1/3的人在一生中患过过敏性疾病。根据我国北京地区的统计,在一般人群中过敏的发病率约为15%。太平洋国家有些地区的过敏性疾病甚至高达50%。进入21世纪以来,该病已成为最常见的全球性疾病之一。
西方国家过敏性休克的发病率正迅速升高。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调查证实,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约为0.05%~2%。美国2002~2003年对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过敏性休克已经影响到1.21%美国人的生活,有1100万人曾和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过招”。
目前,食物过敏在世界范围内儿童的发病率为6%~8%,成人是1%~2%。
大家比较熟知的发生过敏的来源,有接触式的、吸入式的猫毛跟狗毛;春天容易得花粉症;吃进去的食物尤其是海鲜类易发生过敏;空气中的灰尘;家居生活中遇到的尘螨。近几年,人工制造的化学物质遍布在我们生活当中,比如化妆品、装修建材、室内装修包含的化学物质释放出来,都会引发出现过敏的症状。
2、儿童过敏反应与过敏行业模式发展方向
近几年,儿童过敏反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我国疾控中心调查,儿童的家长自己发现或者自己呈报认为正在发生或曾经发生的儿童过敏的症状为40.9%,其中19.8%被确诊为四类过敏性疾病。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包含呼吸道的哮喘、变应性鼻炎、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等。
过去30年,中国儿童过敏性疾病增加的趋势非常快。1990年哮喘患病率为0.96%,至2020年已经到达了2.89%;变应性鼻炎从1990年的1.8%增加到2020年的13.7%-15.99%,增长了近10倍;特应性皮炎发展到现在是33.7%-64.8%;食物过敏从1990年的3.5%,增加到现在的14.1%。
目前,儿童的过敏症状普遍增加,患病几率越来越高。反观家长对儿童过敏的正确认知并没有快速的、普遍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到在调查过敏原因时,家长对儿童过敏认知的正确率偏低,对药物知识认知最高占60.71%,对食物知识认知比较低,只有23.93%。儿童对昆虫叮咬或者吸入性物质可能反应比较迅速,认知可能还稍微高一点,吸入性物质认知有43.52%,昆虫叮咬认知有51.59%。物理因素和体质因素认知相对也较少,只有26.9%和29.76%。
家长们对于过敏性疾病知识的途径,从网上查阅的占30%,根据自身的经验总结,或者从亲朋好友中边获取信息占了44.6%,这两个加起来达74.6%,共占3/4。只有1/4是从专业的医疗单位或者是去社区卫生单位获得正确的知识信息。所以相对来说,权威性是难以保障的。因此,建议过敏行业的模式化发展方向,应当是由专业的医疗机构或是受过正规培训的管理机构,结合准确、合适的产品供应商及渠道,加上为有需求的家长提供健康管理的知识普及或管理科普的课程,推动大众对过敏的症状知识的科普,同时提供一个精准的检测,找到真正的过敏源,避免过敏的接触。这样即使出现过敏的症状,也能正确找出过敏源,通过一个合适的干预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治疗,迅速从过敏的症状中恢复,同时可以避免过敏症状的再度复发。
过敏反应的原理
日常接触到的过敏源,可能会导致由IgE介导或IgG介导的一些反应。过敏源包含某些食物过敏原、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消炎药或静脉注射用免疫复合物,都可能会引发过敏的反应。过敏反应会触发嗜碱性细胞/肥大细胞反应,然后释放出包含细胞因子、脂质介质、肥大细胞介质等,进一步可能引发了过敏症状,包含红肿热痛等。
图 1 过敏反应的常见临床特征
1、过敏反应的类型
急性过敏:
主要由IgE介导
接触过敏原后2小时内即产生反应。
终生存在,少量过敏原即可引发
症状严重时可能会致命,因此需绝对避免此类食物的摄取或过敏原接触。
慢性食物敏感:
主要由IgG介导
通常接触过敏原2-24小时后才出现反应,有时甚至拖延至72小时以后。由于反应时间较久、症状累积多系统,因此临床上病人常无法联想到症状之发生与食物有关。
通常需要大量且密集的食用含过敏原的食物,IgG达到一定程度才引起反应,因此可以在禁食一段时间后再慢慢少量的恢复摄取,不需要终生禁绝。
2、急性过敏反应
急性过敏反应(见图2)主要是由过敏原,透过DC树突状细胞把过敏原呈递给T细胞,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T细胞有Th1和Th2,会引发急性过敏反应的主要是Th2。Th2释放出的细胞因子会进一步活化B细胞,也就是所谓的浆细胞反应,再释放出免疫球蛋白IgE,免疫球蛋白IgE进一步刺激mast cell肥大细胞释放出包含组织胺、细胞因子、血小板凝集素等,在我们的组织引起红肿、热痛,从而引发临床症状。
图2 急性过敏反应过程
3、慢性食物敏感是如何发生的
正常食物进入人体,会被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的营养物质,透过肠道吸收成为身体的能量或营养物质。但如果消化吸收不完全,就没办法完全分解大分子蛋白,大分子蛋白在进入身体时,会形成抗原,激发免疫反应产生lgG抗体。大分子抗原在进入全身循环时,会形成免疫反应复合物,在全身组织中不同的地方产生沉淀,就会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各个系统的慢性病。
4、什么是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不像过敏反应那样涉及免疫系统,它发生于食物分子在身体中产生反应并刺激神经末端之时,有点像药物的副作用。
不耐受反应不会像过敏性休克反应那样将你的生命置于危险境地。但是它们会引起很多不适并产生不方便,其中症状包括偏头痛、荨麻疹、肠绞痛和口腔溃疡。一些食物不耐受症状和过敏症状看上去非常相似,因为它们可以作用于同一系统。
不耐受症状会由食物中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引起,比如水杨酸、牛奶中的乳糖、或由诸如色素、防腐剂之类的食品添加剂引起。组胺释放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比如果核类水果、柑橘类水果和草莓都可以引起类似过敏的反应症状。
5、食物不耐受与食物过敏的区分
食物不耐受不涉及免疫系统,而过敏会激发免疫性反应,基本上这样做区分。
另外,食物不耐受不像有些过敏反应,比如急性过敏会引发一些即兴休克,甚至自身的反应,食物不耐受只会导致某些偏头痛、荨麻疹或者是肠道的问题。
上述的这些情况,在图3中也可以看到。左边是食物不耐受性的一个反应,右边是属于过敏性反应,它们最大区别是在右边食物过敏反应中,有DC细胞呈递给T细胞的过敏原,Th2释放出细胞因子,进一步诱发的B细胞释放出免疫球蛋白IgE。因此,食物过敏是属于有明显的反应的类型。反观左边的食物不耐受反应,实际上是不产生免疫复合物的。
图3 食物耐受vs食物过敏
诱发因素与相关疾病
1、导致过敏的原因
外因:
某些物质进入人体后能够导致部分人的免疫系统发生异常反应,这些物质称为“变应原”(过敏原)。变应原大多是一些大分子物质,如某种蛋白质或多肽等。
人们的生活节奏、方式不断改变,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剧,以及食品的种类和加工工艺越来越多,致使许多原来不过敏的人群可能逐渐演变成具有过敏体质的人,使潜在过敏人群不断扩大。
内因:
过敏体质:指某类人群的免疫系统存在缺陷,他们的免疫系统异于常人,故容易做出“不辨敌友、无端攻击”的举动来。
遗传性:如果双亲都有过敏性疾病,其子代有75%的人有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可能,其中50%在出生后前5年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过敏的发生会逐渐减少。
2、致敏三要素
过敏原接触:
1. 环境
尘螨
紫外线
化学物质
2. 食物
海鲜
奶制品
蛋、肉
谷物
果蔬
屏障受损:
1. 皮肤
皮肤、黏膜破损
2. 肠胃
消化吸收减弱
通透性增加
免疫紊乱:
1. 免疫细胞比例失衡
Th1
Th2
Treg
2. 细胞因子水平异常
图4 食物可借由肠道引发全身问题
3、慢性食物敏感——亚健康导火索
食物敏感是我们主要的亚健康的导火索的原因之一。由食物敏感诱发的问题包含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跟代谢系统相关的疾病。
食物敏感容易诱发的相关疾病:
消化系统
便秘、腹泻、肠燥症、腹痛、胀气
神经系统
偏头痛、焦虑、抑郁、失眠、自闭症
免疫系统
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炎症
代谢系统
肥胖、糖尿病、甲状腺炎、脂肪肝、高血压
其他
月经不调、痛经、原发性不育等
慢性食物敏感可能引发的症状:
最容易引启发慢性食物敏感反应的排行榜:
4、过敏易感性存在个体差异
1. 年龄
40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容易出现麦麸、鸡蛋、大麦过敏
2. 性别
女性比男性过敏风险高
抗过敏的检测及干预建议
1. 慢性食物敏感检测的方法
1). 血液样本或干血斑卡
2). 方法:ELISA酶联免疫
3). IgG食物抗体 :
22 种常见食物
90 种常见食物
135 种常见食物
4). Total IgE (总IgE):
提示是否急性过敏
2. 慢性食物敏感的饮食控制
1). 食物轮替的依据
慢敏检测的是特定食物的IgG水平。IgG越高,过敏越严重。
慢敏的发生需要短期积累IgG到一定量
2). 轮替方案
依据检测结果,根据不同过敏程度将食物分类
轻度:(短期禁食)-食物轮替-正常
中度:禁食3个月-食物轮替-正常
重度:禁食6个月-食物轮替-正常
3). 注意事项:
轮替时,每类食物选一种
警惕隐藏食物来源:非肉眼直接可见
如酱汁、饮料、调料、中药、糕点等
3. 抗敏调理5R
除了慢性食物敏感饮食的控制,还可以通过5R抗敏的调理。主要的5R大家熟知的就是针对肠道恢复健康的5R步骤:
■ Remove 去除
过度繁殖的肠道致病菌
■ Replace 替换
不适宜的饮食结构
■ Reinoculate 再培养
益生菌定植
■ Repair 修复
肠道粘膜修复、免疫功能完善
■ Re-balance 再平衡
4. 抗敏调理的营养支持
■ 维生素:
维生素D:调节免疫平衡、抑制炎症
维生素A:维护黏膜屏障完整
■ 益生菌&益生元
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促进短链脂肪酸(SCFA)合成
■ 抗炎的营养物质
抗氧化维生素
矿物质元素
Omega-3 FA
总结
1. 过敏反应类型
2、致敏因素与干预建议
■ 过敏原
检测过敏原,了解自身过敏风险
急敏应主动回避与过敏原接触
慢敏可采用食物轮替方案
■ 屏障
修复皮肤、黏膜屏障:维生素A、维生素C等
调节肠道功能:益生菌、益生元
■ 免疫
稳定免疫系统:维生素D、抗氧化维生素、营养元素
抑制过度反应:抗过敏、抗炎药物
联盟创始人简介
讲师简介
华中功能医学产学研创新联盟技术顾问
鲍勃米勒医生项目检测套件
19800.00
5R肠道修复粉使用教程
0.00
5R肠道修复-整体解决肠道健康的终极方案
0.00
NGRI功能基因组学认证课程丨模块4-24
11990.00
NGRI功能基因组学认证课程丨模块1-3
0.00
NGRI功能基因组学认证课程丨课程简介
0.00